当前位置:首页 -> 最新资讯

教育强国铸魂:从“惟此为大”看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育

2025-04-15 11:09:24


★ 1. 教育强国的战略坐标与历史担当  

教育是撬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点,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与引擎。从百年前“人不如人”的文化自卑,到如今国际科技论文数量、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榜“双第一”的突破,中国教育以70年跨越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教育既是‘惟此为大’的国之根基,更是需要系统性推进的时代命题。”当前,人工智能、高等教育扩招、普惠教育等变革浪潮交织,正重塑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。

★ 2. 文化自信的觉醒:教育重塑民族精神图谱  

历史回望1949年,我国文盲率超80%,人均受教育年限仅1.6年;

现实突破:如今高等教育在学规模4760万人,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突破2.5亿,全球超500万留学生选择中国。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用“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”的实践,与世界技能大赛的连续夺冠、全球最大留学目的国地位,共同构筑起民族的文化自信。  

职业教育的贡献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“云课堂”覆盖1300余个偏远县市,累计为30万农村学子提供技能教育,其“乡村振兴专项计划”更通过“技能包+就业岗”组合,让山区青年在汽修、电商等领域实现职业跃迁,成为教育赋能现代化的生动注脚。

2587cb78-725e-4753-932b-e97d7afded9f.jpg 

★ 3. 科技创新的引擎:教育驱动人才战略升级  

硬核突破背后的教育逻辑:  

清华大学“天眸芯”芯片研发团队中,80%成员接受过基础教育强省的系统培养;  

复旦大学脑机接口技术团队的“90后”核心成员,均受益于“拔尖人才培养计划”;  

宇树科技等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,多数来自产教融合型院校的定向培养。  

产教融合的实践样本: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与华为共建“鲲鹏产业学院”,开设人工智能、新能源汽车等12个前沿专业,年均输送技术人才超4000名,其“入学即入企”模式使毕业生6个月就业率达92%,成为制造业升级的“人才蓄水池”。

★ 4. 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轮驱动:数字赋能与人文铸魂  

数字破壁的创新实践:  

新疆石河子大学通过“云端实验室”共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硬件资源,实现跨地域协同教学;  

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开发“VR实训平台”,让焊接、数控等实操课程突破时空限制,惠及28个省份的30万职业院校学生。  

立德树人的深层探索:  

宁夏固原中学“百里祭英烈”思政课,将历史记忆转化为“强国有我”的精神动能;  

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创新开设《大国工匠精神》《乡村振兴案例库》等课程,将“工匠精神”融入技能培养,其“技能+思政”模式获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
★ 5. 教育强国的未来图景:从“生存型”到“发展型”跃迁  

政策引领与实践突破:  

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》提出“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”目标,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响应号召推出“技能中国计划”,未来五年将为新型职业农民、转岗工人提供100万次免费技能培训;  

在四川芦山地震“帐篷课堂”、河南洪灾“移动教室”等应急场景中,教育系统展现出“震不垮、洪不倒”的韧性,彰显“教育优先”的国家意志。  

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方案:  

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共建15个远程教育中心,输出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标准,为全球职业教育贡献中国智慧。

★ 6. 教育强国的深层逻辑:扎根中国土壤的现代化路径  

“识字班”到人工智能实验室,从“知识改变命运”到“创新引领未来”,中国教育始终以“惟此为大”的定力,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时所言:“教育要培养的不是‘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’,而是能扛起民族复兴大旗的时代新人。”  

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的实践启示:  

精准帮扶:设立“雨露计划”专项基金,为脱贫家庭学生提供“技能认证+创业扶持”组合包;  

终身教育:开发“技能银行”系统,实现学习成果跨平台认证,助力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;  

数字治理: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域人才需求,动态调整专业设置,使教育供给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。

★ 结语:教育强国的中国答案  

教育是“国之大计”,更是“未来工程”。从“人口红利”到“人才红利”,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,中国教育正以“惟此为大”的担当,构建起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体系。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“毛细血管”,通过“技术赋能+人文铸魂”的双轮驱动,让每个平凡个体都能在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找到人生出彩的坐标,为民族复兴注入生生不息的智慧与力量。

-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信息网

推荐新闻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