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> 最新资讯

深化就业支持体系:助力高校毕业生绽放青春光彩

2025-04-15 10:51:48


1. 毕业生战略价值与就业核心地位  

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人才资源,其就业创业状况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是“重中之重”,这一战略定位凸显了就业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全局性作用。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与家庭幸福,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。  

2. 政策创新与落地实施  

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》,提出“六大体系”建设目标。教育系统通过制定“政策落实清单”“任务分解表”等具体方案,确保政策落地见效。例如,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,与地方人社部门共建“就业服务工作站”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制推进就业服务,形成可复制的校企合作模式。  

3.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 

针对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,需构建“需求导向型”人才培养机制。具体措施包括:  

动态调整专业结构: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依托区域产业地图,增设新能源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,淘汰滞后专业;  

深化产教融合:与华为、比亚迪等企业共建“订单班”,推行“入学即入企”培养模式;  

强化实践能力:建立“校内实训基地+企业实习基地”双平台,确保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。  

babbe2a1-e53e-4794-bcf5-50d5583a0f4d.jpg 

4. 就业教育与价值观融合  

就业指导需从“技能传授”向“价值引领”升级:  

课程体系革新: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开发《职业规划与社会责任》《大国工匠精神》等特色课程,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;  

榜样力量引导:举办“校友创业论坛”,邀请参与乡村振兴、科技攻关的毕业生分享经验;  

社会实践赋能:组织“基层服务月”活动,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、乡村振兴项目,厚植家国情怀。  

5. 智能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 

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人岗匹配效率:  

搭建智慧就业平台: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引入AI简历诊断系统,实现岗位智能推荐;  

拓展招聘渠道:联合“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”举办“云双选会”,2024年累计提供岗位超2万个;  

校企长效合作:与京东物流、三一重工等企业签订“人才储备协议”,建立“实习-就业”直通车。  

6. 特殊群体精准帮扶机制  

针对脱贫家庭、残疾毕业生等重点群体,采取“三专”策略:  

专项帮扶计划: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设立“筑梦基金”,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;  

专业心理辅导: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,开设“就业压力疏导工作坊”;  

◆ 专属岗位开发:与残联合作设立“辅助性就业基地”,定向提供技术适配岗位。  

7. 数据驱动的科学评价体系  

构建“监测-分析-反馈”闭环管理:  

动态监测网络:运用大数据追踪毕业生就业流向,建立“红黄绿”三级预警机制;  

质量评估改革:将就业率、就业满意度、职业稳定性等指标纳入学校考核体系;  

跟踪服务升级: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开展“毕业五年跟踪调查”,为课程优化提供实证依据。  

8. 多维保障体系夯实基础  

通过资源统筹强化就业服务支撑:  

机构职能升级: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成立“就业创业学院”,配备专职导师团队;  

数字赋能服务:开发“就业服务APP”,集成政策查询、岗位推荐、合同签订等功能;  

区域协同联动:与中西部地区高校组建“就业协作体”,共享资源库与就业信息。  

9. 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  

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:  

政府主导:落实税收优惠、创业补贴等政策,激发企业用人积极性;  

高校主体: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将就业服务纳入“双一流”建设指标;  

社会参与:联合行业协会、公益组织构建“就业资源池”,拓展就业渠道。  

通过上述举措,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从“规模导向”转向“质量导向”,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设计”。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,通过“产教融合、精准帮扶、数字赋能”三位一体模式,为全国职业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,助力每一名毕业生在时代浪潮中绽放青春光彩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。

-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信息网

推荐新闻资讯